老昆明的丧葬习俗,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礼仪和规矩,既严谨而又见其繁缛,这些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思想和人文观念。
人亡故之后,首先是发一简明的“讣闻”。清末时期,在昆明就有好几家“石印馆”,专门的印制此类文件。印数一般二三百份,多的有六七百份,主要视丧事举办的规模和排场而定。讣闻要以简介而又沉痛的笔墨,宣告某人与某日逝世,并通告丧礼的日期和安排,最后由死者家属具名。死者及家属的称谓,都有一定的讲究。如亡父,要成“显考”某公,名讳后加称“府君”;亡母,要成“显妣”某母,冠姓氏后加称“太君”或“太夫人”。家属的具名,如系亡父的,则自称“孤子”某某;亡母的,则称“哀子”,如父母均先后逝世的,则称“孤哀子”。除直系的子女、媳要具名外,孙儿孙女皆要具名,并都要称“泣血顿首叩拜”。
在丧礼的安排上,一般为三天。第一天就“家祭”,主要由全家及阖族中人参与祭奠,第二天为“展奠”,一般自下午开始,正式接待亲朋好友的祭奠,吊唁者行至灵堂前,行三叩首礼,并备有吹鼓手奏乐和迎送。第三天为“发引”,既出殡。不过到后来一般都以精简缩短为两天,在第一天上午家祭,下午展奠,第二天上午既出殡发引了。整个丧礼过程和各项礼仪,均雇请一位专业的“掌礼生”主持。掌礼生在司仪时发出的司令声,既抑扬顿挫,又长呼短吁,纯系一派传统的古腔古调,全不同于反响。
灵堂的布置,厅堂中央放置灵柩,两侧挂满两幅白布,称“孝幔”,灵柩前置桌,称“灵桌”。桌中央置一有木框制作的笺纸或红绸裱就得牌位,称“灵牌”。牌位两旁放置纸做的灵花和金童玉女左右各一个。在“展奠”的时候前来的客人,一般都准备有装好的纸币现金的纸包做“奠仪”,在叩拜行李之后赠与亡者家属,也有的不送现金而在事先奉送“挽联”、“奠图”或“祭幛”的,则皆悬挂于庭前走廊两旁,以示排场。
出殡队伍的安排上,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座高约丈余,类似华表般的白色圆形庭柱,由白稠结成花朵状装扎成,称“白龙”,表示所引导和护卫的是一支丧事队伍。在清代还有一对用纸扎成,面貌凶猛的“开路神”和“引路神”,现在,这些已经很少见到了。在“白龙”的后面,是一座高约丈余,由彩绸结成条形牌坊状的亭子,中间悬挂着一条幅红缎制作的“铭旌”这就是亡者身份、姓氏和享寿的标帜。“铭旌”后面是四五座白色或蓝色彩绸结扎称的“亭子”,分别放置香炉、烛台、灵牌及死者的有关遗物。“亭子”后,就是一般打击乐器组成的“响乐”,要边走边奏,并不停歇,以示声威。再后面就是送殡的人群了。男宾及孝子走在棺材之前,女宾及孝媳、孝女要尾随棺材之后。孝子要披麻和身穿白色孝衣,头戴由夹层纸做的“三樑冠”,并且手持“哭丧棒”。孝子需由两人左右搀扶。出殡的队伍一般都要在城内一些主要街道游行一番,出城到了目的地后方才解散。灵柩一般暂寄寺庙中,停歇数日或一段时间后,选择吉日安葬。
葬礼的最后一幕,就是“点主”。先用长约尺余得木条制成的“神主”,俗称“神主头”。神主内书考、妣某某之神主,神字最后一笔空着。然后从亲友中邀请一位有一定身份、地位及德高望重的人担任“点主官”,并请长者作陪。以针刺孝子拇指血,由“点主管”用笔蘸之于神主头上下及左右两次点缀,并填写神字之最后一笔,完成后意味着逝者亡灵寄系于此“神主”上,供子孙长期供奉,作永久的纪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