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族的殡葬分火葬和土葬两种,选择哪种殡葬方式是每个家庭祖传下来的旧制,后人一般不随便改变。土葬是源于吐谷浑的遗风;火葬则是受了藏传佛教的影响。
非正常死亡的人、无后裔或未结婚的青年及少年儿童死后都用火葬。“月娃娃”(没有满月的婴儿)夭折后,不能送出大门,只能填进火坑的坑洞里烧化。一月以上、三岁一下的婴儿夭折后实行天葬,既将尸体放到高山丁山,脱去衣服让那个禽兽吃掉。
土族人家死了人,先找僧人或笨布子卜算出殡日期。日期确定后,由一庄邻带着死者的一个儿或孙向庄邻、亲戚报丧,说死者为谁、何时亡故、何时下葬等,所跟儿或孙不能进别人家的门,只能跪在院外磕头。庄邻们得讯后先带几张纸到死者灵前焚化致哀。等到出殡的前一日才正式带礼物祭奠。一般在3~7天内出殡。葬礼最重要的内容是请喇嘛年《指路经》,到寺院“放芒茶”,也请本村的老人们年“嘛呢”。出殡的前一天,是集中致祭的日子,也叫“正日子”,亲朋庄邻前来吊唁。带的礼物有哈达、馒头、冥币、钱等。客人一道,亲属女眷们便说哭亡人。
出殡这天,亲朋庄邻抬着灵轿或棺材向火化场或墓地走去,孝子们随同前往,但女性不能去,虽常有哭叫着要跟去的,但毫无例外都被劝阻了。
人死后,先脱去死者的衣服,请洗脸、手脚,使其称蹲式,双手合掌,两拇指撑于下颌骨,用五寸宽的布条缚住,在骨节处绾一个活结,一般绾7~13个节。穿上斗篷式的“布日拉”。老年人缚尸用黄布条,“布日拉”是黄色的;青年人用白布条,“布日拉”是白色的。然后殓在灵轿内。
火化炉设在离村庄不远的地方,土语称为“坛”。“坛”可用120块土坯砌成,也可在高坎上挖成。出殡那天,灵轿砸碎也放在“坛”内,再放入烧柴,加入助燃的酥油或清油,然后点火焚化。在火化后的第三天早晨,由死者的儿子和亲属拾捡骨灰,装在一尺左右长的骨灰匣或骨灰袋里,找个干净地方临时埋下,等到来年清明再迁葬于祖坟。非正常死亡的人、有子嗣的或年长者的骨灰择地另埋,不入祖坟,无子嗣者或年轻人的骨灰则全部撒在山坡上。最后无法拾捡的细碎骨灰联通柴灰都清扫起来撒到高坡上。把“坛”上的土坯砸碎坦平,基本上不留痕迹。崇尚火葬的人家,一般没有特指的孝服,只是在服丧期间不穿戴彩色服饰,不戴帽子。凡参与火葬的人,事毕后主人家都散发给一定数量的钱作为答谢。
土葬 人临死前请庄里老人来帮助给死者剃头、修胡子、洗脸、洗脚、换上寿衣。寿衣的数量为单数,如五件、七件等,最外面一定要穿长袍。男的头戴黑圆帽,女的头包手帕,刚落气后,给死者嘴里“含宝”(将少许酥油、金、银、茶叶放到嘴里)。在堂屋地上用木板搭起灵床,头朝外仰卧于灵床上,寿高者头部垫得更高些,寿小者平些。身上盖一条被面,再盖一张纸,脸上盖一块红布,谓之“蒙面巾”。头前置放一张灵桌,桌上供馒头12个和果品,点一盏面灯称之为水灯。桌前放一只用来烧纸祭奠的“凉浆盆”。灵床两侧放些麦草,成为“草铺”,孝子们在“草铺”上跪伏守灵。请庄邻和女婿到坟地挖墓穴。开挖前,死者长子带着挖墓者到坟地,先祭土地,再用铧尖在该挖的地方划个“十”字,谓之“破土”,随后由挖墓者挖开。挖到坑底,将要挖偏洞时,他们便停下来,等主人家拿来鸡肉和酒招待,先祭一下土地爷,然后吃喝,再继续挖。
发丧期间,家中不打扫卫生,到棺材抬走后,彻底打扫一番,把垃圾焚烧掉。送葬回来后,大门前有一盆清水,盆上放把菜刀,煨着一堆火。送葬人都洗手,洗后用刀在手上荡一荡,再迈过火堆进屋,接受招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