徽州人崇信迷信,尤为突出的就是殡葬礼仪。仪式十分隆重铺张。徽州人普遍相信死者在天之灵能够时时处处的保佑他们,还能给他们带来各种好运。所以,在徽州,至今还流传着“生在苏州,长在扬州,死在徽州”、“生的起,死不起”等俗语,从各个方面反映出徽州人对殡葬礼仪的重视。
徽州民间的丧葬仪式可分为送终、报丧、入殓、守灵、出殡、安葬六大部分。
送终、报丧 老人病危之时,儿孙要临床听取遗言,并频频呼唤,称作送终。也有事先立好遗嘱者。在呼吸停止后,就要焚烧事先准备好的纸轿,还要哭送永诀。然后,撤去死者穿上的蚊帐、枕头、被褥等,俗称“退位”。接下来,将尸体平摊在床上,口中放置“口含钱”一枚,并用一片屋瓦垫住死者头部,用黄表纸盖住死者的面孔,上压三炷香;床头燃灯一盏,香一炷,床前要放扫帚一把,并煮一碗半生不熟的米饭放置于船前,上面倒插一双筷子,在场亲人逐一燃香跪拜。然后发丧,先将一只碗摔碎在大门外面,家人号啕大哭,并告知左邻右舍。这期间,死者房内必须有专人看守,并焚烧金银、香纸,不能断了香火。
"报丧"为“报讣”的俗称,就是向死者的亲朋好友、家族近亲报告死讯。一半路程近的亲友由长子率家人登门报丧;路途较远的,要派专人传讯。托村中长辈帮忙料理丧事要跪请。亲友吊念时,子女要伴跪号哭。左邻右舍一般主动上门帮忙料理,有“喜事要请,丧事不接”之风俗。
入殓、守灵 老人死后,须听尸于床,所有亲人到齐方可以入殓。入殓,就是为死者穿衣并移尸棺材内。入殓开始时,先由死者之子用湿毛巾将尸体擦洗一遍,并更换白色内衣。再“扎尸”,由整尸者用丝绵将死者全身和头部裹紧扎实,不留缝隙,并在死者手心各放一金银锭或者金银币,使其握紧,有“左手金,右手银”的说法,然后给死者穿上“寿衣”。穿衣前,长子站在凳上,将寿衣从内到外依次套在自己身上,然后依长幼次序将其在各子女身上披盖一下,称之为“同衣”,也叫“暖衣”,表示捂暖后再给死去的父母穿着,以示孝心。寿衣多为蓝、黄、红、白色,忌用黑色。衣裤数量有“上九下七”(上衣要穿九件衣服,下要穿七条裤子)、“上五下三”之分,贫困人家多穿生前的旧衣,但须剪去扣子,因为带扣子,有克子的意思。穿好寿衣后,要由整尸者用白布两幅将尸体从房中抬至摆放在堂前的棺材内。随后,儿孙披麻戴孝跪献果盒,亲属致祭,并滴撒告别就。盖棺后,子孙一次跪在灵柩旁,手持秤砣轻轻敲击铁钉三次,同时呼喊死者,俗称“印钉”。
入殓后就要布置灵堂了。灵柩一般放置在堂前正中,在其头部点上“长明灯”,并设木主灵座;脚部设案桌,放置果盒、烛台和香炉。
出殡 安葬 出殡日一般为农历的单日。出殡前,先行殡祭,亲人燃香哭拜。再由死人用手将灵柩抬出大堂,在门口宽敞的地方,用粗麻绳扎上抬杠,俗称“扎龙”。再由八人抬灵柩,棺盖上铺红毡或者红纸,上面绑以红毛公鸡,俗称“站丧鸡”,用以辟邪。起棺后,一人在前燃放炮仗开到,沿途撒黄表纸,俗称“付买路钱”;长子或长孙持引魂幡行前,次子捧神主位随后,其他亲人披麻戴孝紧随棺后。殡出后,家中还要请和尚念经做法事,在堂前、房内等处挥舞钢叉等铁器,称之为“赶煞”;奉木主于祠堂,称作“上堂”。